清醒思考的艺术阅读笔记
前言
记录一下阅读该书籍的理解与感想。
介绍
该书是通过通过 52 个简短的小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使人们犯错更少,离成功更近。
001:幸存偏误
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
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个人理解:做事情或者项目前不仅仅要关注成功的案例也要多收集和研究失败的案例,对全部案例分析后再决定要不要做,避免陷入幸存偏误中。
00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
职业游泳者体形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结论: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个人理解:是个因果关系分析的问题,比如一个厉害的团队并不是因为团队领导多厉害,而是团队本身是具备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沟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同的角色、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归属感、资源可以共享和互通有无的标准团队。
003:过度自信效应
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对于过度自信效应,重要的不是单个估计是否正确。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有两个效应在共同起作用。一个是传统的过度自信,另一个是项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励下低估成本。调研员希望拿到系列订单,建筑企业和供应商亦然,建筑业主感觉得到了乐观数据的支持,政治家们靠这样做拉选票。我们会在另一章简述这种激励过敏倾向。重要的区别在于: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结论: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个人理解:
004:从众心里
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溜)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
比如:喜剧和访谈节目常会利用从众心理,在关键位置插入笑声,事实证明这会引得观众发笑。
个人理解:出现从众的情况下,多思考下为什么,是否值的做。
005:纠缠于沉默成本
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我们的设想,有可能兑现,也有可能落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能离开选取的小道,并承担后果,比如中断项目。这种不确定情形下的权衡是理性行为。然而,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投资越多,沉没成本就越大,将项目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股市投资人经常成为沉没成本的受害者。他们在决定是否出售股票时常以买入价作为参照。当股价高于买入价时,就卖掉股票;如果股价低于买入价,就抱住不卖。这是不理智的,绝不可以让买入价处处扮演角色。唯一有效的是股市未来的前景(和可选投资未来的行情)。每个人都会出错,特别是在股市里。纠缠于沉没成本的不幸,其关键就是:你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你越是抱紧它不放。
结论: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个人理解:就现在的形势来评估未来的行动,而不要把发生过的内容作为参考。
006:互惠偏误
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互惠古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我们发现那些食物总量变化很大的动物之间都存在互惠。假定你是猎人,有一天运气好,猎杀了一头鹿。肉很多,你一天吃不完。当时还没有冰箱,于是你就与你的群体成员瓜分了这头鹿。这样,当你有一天运气不好时,你也可以从别人的猎物中获得好处。这是一种出色的生存策略。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
互惠也有可恶的一面:报复。紧接着报复的是反报复,然后你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耶稣曾经布道,要求将另一面脸也伸给攻击者,也就是打断恶性循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互惠这一理念已经在我们脑中顽固地存在了一亿多年。
个人理解:当情况是陷入互惠的可恶的一面是,要及时打破它
007:确认偏误
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干掉你的宠儿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不过它缺少合适的德语表达)的新信息。
结论: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个人理解:我们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去寻找反驳证据,尤其是听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要思考它背后隐藏的反驳证据。
009:权威偏误
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
关于权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跟踪记录。这个星球上有大约100万受过培训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位精确预言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更别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信用违约互换的瓦解直到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顺序了。再没有哪个专家群体失灵得比这更惊人了。
其次,经常可以证明,权威也会出错。出错是人类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粗心许多。还有,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这就是权威偏误。
结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位专家,我都会设法向他挑战。请你也这么做。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个人理解:自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不会受束于别人。
010:对比效应
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很难作出绝对的判断。对比效应是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你在学生时代可能做过以下实验:你拿来两只桶,在第一只桶里倒进温水,在第二只桶里倒进冰水。你先将右手插进冰水里一分钟,然后将两只手同时插进温水里。你有什么感觉?左手感觉水是温的,右手却感觉水是烫的。
没有对比效应,就完全无法想象打折生意。一种从100欧元降到70欧元的产品,会显得比一直就卖70欧元的产品更便宜。而事实上最初的价格根本无关紧要。不久前一位投资者对我说:“这只股票便宜,因为它只有最高价的50%。”我轻轻摇摇头。股票价格永远不会“低”或“高”。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唯一值得考虑的是它从这一刻起是会涨还是会跌。
个人理解:我们要警惕对比效应的陷阱,也要合理的利用对比效应,比如打折。
011:现成偏误
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我们的大脑是剧本式思维的,而不是量化思维的。
人们都是先使用现成的数据或配方。他们在这个基础上作决定——结果经常是灾难性的。例如:10年前人们就知道,用所谓的期权定价模型公式确定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是行不通的。但没有别的公式。因此人们聊胜于无,宁可使用一个错误公式。“波动率”也一样。用它测量一种金融产品的风险是错误的,但它是现成的。于是现成偏误给银行造成了巨额损失。这就好像你身在一座没有地图的陌生城市里,但你口袋里有另一座城市的地图,于是你就使用了那张地图。你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应对办法:请与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个人理解:做事情要通过量化和群体决策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避免陷入现成偏误的陷阱。
0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如果情况继续走下坡路,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意外地回升了,客户开心,专业人员则可以将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样——他总是对的。
结论:如果有人说:“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你脑子里就应该敲响警钟。不过请小心:确实有那样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业的转换可能会耗费时间,会造成停发工资。一个企业的重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所有这些情况,人们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请你望着里程碑,而不是望着天空。
个人理解:遇到例如:将有“艰难的几年”,要求你的同胞们“勒紧裤腰带”;许诺等“清洗”、“除渣”、“改组”的“棘手阶段”结束后形势就会好转等情况要仔细思考、求证、检测、观察是不是如所说的一致。
013:故事偏误
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故事偏误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个人理解: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和理解故事的背后的真实情况。
0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后诸葛亮偏误为什么这么危险呢?因为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预言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
建议:与事后诸葛亮偏误作斗争并不容易。研究表明,知道这种偏误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掉进它的陷阱。但我还有一个建议,这建议更多是来自个人经验而不是科学: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
个人理解:生活充满了不可预见性,把握当下,迎接未来。
015:司机的知识
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新闻播音员说的话当真
查理·芒格是全球最优秀的投资家之一,普朗克的故事我就是从他那里听来的。他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就是司机的知识,按芒格故事里的意思,司机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他们会模仿别人表演,他们也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他们高谈阔论地挥霍着华丽词汇。
结论: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 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个人理解:警惕司机们,不要为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说不知道而感觉不好意思或难为情。但也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016:控制错觉
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这是詹金斯和沃德两位研究人员在1965年发现的。试验规则很简单:两只开关和一盏灯,灯或开或关。詹金斯和沃德可以调节开关和灯光互相制约的强度。即使是在灯纯属偶然地开、关的情况下,受试者也坚信,按开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灯。
案例:一位美国科学家将人们关在一间音响室里,不断提高音量,直到受试者表示拒绝,以此调查人们对噪音的疼痛承受程度。有两间音响室,A音响室和B音响室,它们一模一样,只有一个区别:B音响室的墙上有个红色的紧急按钮。结果呢?B音响室里的人们承受的噪音明显要大得多。可笑的是,那个紧急按钮根本不管用。错觉本身足够提高人们承受疼痛的极限。
结论: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个人理解: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很少,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感兴趣的事情上。其他的管它呢!
017:激励过敏倾向
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开销付钱给你的律师
激励过敏倾向的例子:1947年,当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纸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那些羊皮纸被撕碎了。同样的事也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当悬赏征购恐龙骨时,农民们会将挖出的完好恐龙骨砸碎,再去领赏;按实际开销付钱给律师、建筑师、咨询师、会计师或驾校老师是愚蠢的。这些人受到激励,就会尽可能多花钱。因此请你事先约定一个固定价格。
正相激励的例子:在古罗马,当一座桥竣工通行时,工程师必须站在桥拱下。这种机制相当好,会鞭策工程师将桥建得足够稳固。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
结论: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或恶意最多占到10%。
个人理解:如果要制定激励机制,一定要和事情的目的联系起来;生活中理解一件事情,可以想想背后有没有激励机制。
018:回归均值
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
假定你正在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时也是这样,气候会围绕一个均值波动。这同样适用于慢性疼痛、高尔夫球成绩、股市业绩、恋爱运气、主观舒适感、职场成功、考试分数等。总之,剧烈的背痛很有可能不用找心理治疗师也会减弱;高尔夫球成绩不用额外上课也会重新变好;那位投资顾问的表现不用跳“雨舞”也会移向均值。
结论: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 ,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个人理解:事情或者生活就是起起落落的,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
019:公地悲剧
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
请你设想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一座村庄的所有农民均可使用。可以预料,每个农民都会将尽量多的奶牛赶到这块土地上去放牧。只要没有人偷猎、没有疾病蔓延,这件事就行得通,简言之:只要奶牛总数不超过一定数量,也就是土地不被剥削殆尽即可。可是,一旦事情不是这样,公地的美丽想法就会突转为悲剧。作为理性的人,每个农民都试图将他的利润最大化。他心想:“我要是再多将一头奶牛赶去公地,我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他可以得到多出售一头奶牛的额外好处。多一头奶牛造成的过度放牧的害处由所有人承担,单个农民承担的损失极小。所以从他的角度看,将更多的奶牛赶到公地上去放牧是理性的。于是再来一头、再来一头,直至公地被毁掉,这就是公地悲剧。
结论:只有两种解决方法: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个人理解:公共的东西必须加强管理
020:结果偏误
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
结果偏误又叫作史学家错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过程是重要的,由于作决定的过程会被不少的因素所左右。
结论:请你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必定意味着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当时作这样决定的缘由,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实是错误地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的得到成功的决定而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做出的吗?若是是,恭喜你,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作,哪怕上一回的结果十分的糟糕。
个人理解:看淡结果,注重过程的思考。
021:选择的悖论
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选择多是进步的标尺。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 之为选择的悖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里 施瓦茨在他的《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
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
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怎么办: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请你写下你的标准,并务 必遵守它们。你要明白,你永远作不出完美的选择。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 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 是的,在生活伴侣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适合你吗?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个人理解:做选择的时候就基于当前的情况和目标,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即可。
0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讨喜偏误是指: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
讨喜是指: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这三个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结论: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 请你想象他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个人理解:在卖买的时候要记得想一下讨喜偏误。买的时候要主要销售人员是否利用了讨喜偏误;卖的时候我们也要善于利用讨喜偏误。
023:禀赋效应
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禀赋效应是: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废物,也说明了为什么邮票、手表或艺术品的爱好者很少将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交换或出售。
你应聘一份工作却没有成功,你会很失望。如果你知道,你直坚持到了最终环节,然后被拒绝了,你的失望还要大得多—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其他的切都无关紧要。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个人理解:我们要理性的对待我们所拥有的物品,不要赋予它情感价值。
024:奇迹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1950年5月1日,内布拉斯加州的比特丽丝教堂唱诗班的15名成员原定于傍晚7点15分集 合排练,出于不同的原因他们全都迟到了。牧师一家迟到是因为妻子还得熨烫女儿的衣服; 一对夫妻不准时,是因为他们汽车的发动机启动不了;琴师本想早到半小时,可他晚饭后睡 着了……当天晚上7点25分教堂爆炸了,爆炸声全村都能听到。墙壁被炸飞了,屋顶当场坍塌 了。但爆炸时无人遇难,这真是一个奇迹。消防队队长认为爆炸是由煤气泄漏引起的,而唱 诗班的成员们坚信他们接收到了 一个上帝的信号。这到底是上帝之手还是巧合呢?
这种故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是一种未知力量的作用, 他称之为同步性。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会如何对待这种故事呢?他会拿起一张纸和一支笔。我们就以教堂的爆炸为例吧。请你画出4个格子,填入4种可能的情况。第一格是已经发生的事 实:“唱诗班迟到,教堂爆炸。”但还有其他3种可能性:“唱诗班迟到,教堂不爆炸”、 “唱诗班不迟到,教堂爆炸”、“唱诗班不迟到,教堂不爆炸”。请你估计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依次填入相应的格子里。你可以看出,光是最后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很大:每天,在数百万座教堂里,都有一个唱诗班在约定的时间排练,而教堂没有爆炸。教堂爆炸的 故事顿时就没有那么不可思议了。相反,如果数百万座教堂在一个世纪里都没有爆炸过,这 倒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这件事跟上帝之手无关。
结论: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个人理解:遇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可以从概率上分析背后的逻辑,做到理性思考。
025:团体迷思
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你曾经在某次会议上克制自己,没有说出你的意见吗?肯定有过。你一言不发,点头同意种种动议,毕竟你不想做个(永远的)“捣蛋鬼”。另外你对你的异议也许也没有把握,其他人也不傻啊,他们全都意见一致,那就不吭声吧。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就会出现团体迷思。
结论: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 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个人理解:如果是团队成员的话,要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果是团队的领导就要多思考和分析那个唱反调说的是否是有道理的,并要鼓励他。